天上会掉馅饼下来吗?以前我觉得不会,看到海信收到夏普墨西哥工厂后,我顿时觉得会,而且很有可能这个馅饼很大。
新闻上说,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100%股权,海信将获得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品牌使用权和所有渠道资源。而夏普墨西哥的主营业务“彩电的生产与销售”在2014年度总资产约3.80亿元,净资约3.45亿元,营业收入约2.05亿元,净利润约3073万元。通过本次收购,海信将获得夏普位于墨西哥的电视工厂,以及除巴西以外的所有美洲SHARP、AQUOS和QUATTRON品牌的5年使用权和相关渠道资源。
新闻上还说,在美洲市场接手夏普品牌后,海信、夏普两个品牌将分别独立操作。夏普定位高端、海信定位中高端,同时海信还将自有的ULED技术运用到夏普的产品上。
看到这个新闻后我顿时感觉自己图样图森破,但还是情不自禁地问:一、夏普为什么把3.45亿净资产和还在盈利的资产2370万美金卖给海信,还搭上渠道和五年商标?二、海信为什么要主推一个只有五年使用权的商标打高端,还明确表示要帮夏普打开美洲市场?三、如果只是代工关系,夏普为什么要放弃渠道和商标的自主运营,海信为什么要把自己看家的ULED注入夏普品牌产品?
怀着这些疑问,我本着“不放弃治疗”的原则开始探索原因。
首先从夏普方面来看,近几年,夏普业绩堪忧,2015财年第一季度夏普净亏损339.8亿日元,2014年其液晶电视的全球销量为703万台,下滑10%。在2015年,夏普官方将液晶电视销量目标调低至650万台。连年的业绩下滑让夏普开始将其液晶电器收缩至亚洲区域。2014年9月26日夏普发布官方公告,公司拟彻底退出欧洲电视市场。夏普拟将在欧洲电视机的生产、销售授权给斯洛伐克的电视机制造商UMC(UniversalMediaCorporation),而夏普将从亏损严重的欧洲电视市场抽身,仅收取授权后的品牌服务费。其实夏普贱卖自己早有先例,去年7月,夏普官方宣布将意大利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公司“3Sun”所有持股以1欧元的价格出售给意大利最大电力公司EnelGreenPower。如此看来,海信花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和北美业务好像贵了,看来馅饼的水分很足啊。
其次,对于海信为何继续使用夏普商标,同时明确表示要帮虾皮打开美洲市场。我个人认为还是品牌影响力弱的原因。海信作为帅哥迎娶了名媛夏普后,还需要借助名媛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就像某个三线小演员突然某天娶了一线的女明星后,虽然他会成为狗仔追逐报道的对象,但是不可能一夜就成为男一号,还需要慢慢一步一步往上爬。夏普在北美市场有品牌知名度也有自身渠道,虽然海信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会认可海信,相反,对于夏普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来说,接受度就会高出很多。至于5年品牌使用权,我个人认为这就像是试婚,双方合作好了实现了共赢,完全可以续约。这类似于夏普液晶电视欧洲的操作手法,也是将品牌授权给UMC,收取品牌服务费。如此一来,双方是互惠互利,一方面海信有了品牌和渠道,夏普在技术和品牌上毕竟仍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夏普可以摆脱亏损,顺利实现转型。
关于第三个问题,就夏普而言,主要是为了摆脱亏损,希望从北美泥潭中走出来,只要能走出来还会在乎是否“湿身”?连工厂都不要了,还要渠道有何用,商标则完全可以半送版租赁给海信。对于海信而言,仅仅作为夏普的OEM商和北美地区的代理商显然是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个人认为海信更多的是希望在北美地区夏普液晶电视身上留下自己的烙印,所以将ULED技术注入夏普品牌,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广普及ULED电视,另一方面即便未来海信和夏普离婚了,海信的ULED电视仍然可以在北美市场销售,因为前期夏普一直在为海信打基础。可以说,这桩买卖,海信稳赚。
千万不要说我是神经病,也千万不要问我为何自问自答。我就是这么任性,因为我8月4日高价购买了海信的股票,作为黑电龙头,我看好其今后的发展,因为新闻上还说了,海信预计本次收购将使美洲地区营业收入增加约120亿元。以美国海信1.4%的净利率为下限,海信电器5%的净利率为上限测算,本次收购有望给海信带来的潜在利润空间在8400万元至3亿元之间。
这只是我个人的分析,不代表购买股票的依据,因为利多,看多并不代表股票会涨。相反,海信和夏普的美洲业务仍将经历多重检验。不过海信方面表示,双方将会在8月推出进一步的战略合作计划。
来源:潮流家电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南京天鼎证券 » 海信电器股票,海信家电股票能长期持有吗